近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委会发起的《中国常见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与临床结局研究》(简称INSCOC研究)数据库纳入病历达到6万例。该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肿瘤营养数据库,在全国超过100家三甲医院纳入我国常见的18种肿瘤,全面调查患者的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及生存结局相关性。
研究人员发现,我国住院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58.2%,68.78%的肿瘤患者没有获得任何营养治疗, 重度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无营养治疗比例高达55.03%。营养不良是多种肿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营养不良严重程度与死亡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发现,对肿瘤患者的肌肉量及肌力进行评估可预测肿瘤患者生存。小腿围是评判肿瘤患者肌肉量的有效指标。研究同时首次建立了中国肿瘤患者握力的性别特异性界值,发现低握力与肿瘤死亡率升高相关,在恶液质患者中,低握力患者近期死亡风险高。体重正常或肥胖的患者,如果其全身肌肉量低则其生存期缩短。
患者全身体脂肪量同样是其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的重要预测指标。三头肌皮褶厚度指示的脂肪量可增强营养不良诊断在肿瘤患者中的生存预测价值。全身脂肪指数(全身脂肪重量/身高2)高的肿瘤患者生存时间长。提示在临床实践中,人体学测量(小腿围、握力、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人体成分分析对于评判患者营养状况、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人员发现,54.3%的肿瘤患者患有虚弱症。患有虚弱症的肿瘤患者生存期缩短。研究人员同时将国际通用的肿瘤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进行了改良和简化,并用大数据证实其适合中国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
研究人员还发现,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往往高度合并炎症状态。多个炎症参数, 包括CONUT、PNI、NR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提升了对肿瘤患者生存的预测价值。系统性炎症指标NLR、老年营养风险指数是肿瘤恶液质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过高或过低的血清肌酐水平都会显著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肿瘤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血红白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和总蛋白均是影响癌症恶病质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研究人员还基于机器学习开发了营养不良临床可视化诊断路径,简化了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诊断。基于该数据库所开发的人工智能融合决策系统,被国际知名重症营养专家Pierre Singer教授在国际临床营养领域重点杂志Clinical Nutrition发表撰专文述评:基于人工智能建立的营养筛查及诊断流程,将能使所有临床患者得到全面的营养筛查,有营养问题的患者能得到个体化的营养干预。Singer教授认为这代表了国际临床营养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INSOC项目展示了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需要得到近距离关注,营养治疗是抗肿瘤治疗的是关键环节,是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该研究由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于2012年发起,各委员单位积极响应参与,数据库科学设计、严格质控。自从2019年郑州大学宋春花教授团队发表第一篇论文以来,INSCOC至今已经发表论文61篇,其中在国际知名营养杂志发表49篇研究论文,影响因子>5分论文22篇,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石汉平教授也因此成为2021年全球临床营养领域最活跃的5位学者之一。项目组将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的全国多中心临床干预研究,将为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提供更加个性化及精准的营养治疗方案。
(通讯员 许红霞)